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在多个肺结核患者社群发现,从水飞蓟宾、双环醇、谷胱甘肽等化学药,到益肝灵、保肝丸、葵花护肝片等中成药,一大类被统称为“保肝药”的药物,成为结核病治疗的“标配”,贯穿整个疗程,部分患者服用的保肝药数量甚至比抗结核药还要多。
那么,这些“保肝药”有没有保肝作用呢?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、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控制中心等机构的学者,追踪了中国多名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过程。其中,位病人预防性地使用保肝药,肝毒性的比例为2.4%。而剩下的位病人皆未使用保肝药,出现肝毒性的比例为2.5%。两组数字相比,说明使用保肝药并不能预防性地降低结核病治疗中肝损的出现概率。由此可见,保肝药的功效几乎为零。但是,为什么却是中国治疗的“标配”呢?
原来,中国大多数指南是由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,但有些是在制药公司赞助下完成的,一位了解该最新版指南修订的专业人士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当时负责修订指南的部分专家提出从指南中删去保肝药,却经受了巨大的压力。从中,我们不难看出成为“标配”的秘密:“利益标配”在作祟。
当然,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,比如患者的认识原因,以及相关配套的制度机制,等等。总之,原因多多,不过,利益因素是主因。利益面前,只要吃不死人,只要没什么副作用,开药多多益善。保肝药悄然变成了“保利药”。“我每个月的抗结核药才花多块钱,保肝药就要多元,”一位网友说。但是,这位患者不知道,这多元是被捉大头了,难以起到保肝作用。
专业人士指出,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真正的保肝药。因为在致病因子如病毒、药物、毒物、重金属积贮等病因持续存在而未去除之前,任何药物都很难起到确实有效的保肝作用,所谓的保肝药,应属于治疗肝炎的辅助用药。所谓辅助用药,就是那些“安全无效”的药,“安全无效”的药品花费最多,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奇怪现象。笔者认为,奇特的背后就是“奇特利益”。
看病吃药是我们每个老百姓经常遇到的事,我们都期盼吃药花最少的钱,得到最好的疗效。但是,“保肝药”现象给我们当头一盆冷水,虽然,现在有了医保,减轻了公民负担,但是,国家的钱也不能这样白白被浪费掉啊?“安全无效”药当禁,“保肝药”现象当消失。国家的钱,个人的钱,都不能在公民看病中被“揩油”。
老百姓看病吃药,吃最少的药,有最好的效,才应是“标配”。(殷建光)